白宫那位“懂王”特朗普,在经历了漫长的关税“拉锯战”后,终于拿下了他自认为的“首个重大战果”——与越南达成了一份新的贸易协议。这个消息在他的宣传下,瞬间在全球的财经圈刷了屏。
这份协议,表面上看,美国似乎“赢麻了”:
越南输美商品的基础关税,从之前嚷嚷的46%“骨折价”降到20%。
越南承诺,对所有美国商品,关税一律清零,全面开放市场。
最“精髓”的是一条:任何第三方商品,只要被发现借道越南转运到美国,一律加征40%的惩罚性关税。
消息一出,特朗普的支持者们欢欣鼓舞,仿佛已经看到制造业回流、美国再次伟大的曙光。但咱们把镜头拉远一点,仔细琢磨一下,这事儿真的有那么简单吗?
这杯“庆功酒”,美国是不是开得太早了?
咱们先拿数据说话。特朗普打贸易战,最核心的目的是什么?是削减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。
美国与越南之间的贸易逆差在2024年达到约1235亿美元,使越南成为美国第三大贸易逆差来源国。看起来,拿越南“开刀”顺理成章。
但问题是,越南只是个“小目标”。真正让白宫夜不能寐的,是中国、欧盟、日本这些“重量级选手”。
特朗普团队折腾了这么久,真正的硬骨头一个没啃下来,反倒是让经济体量远不在一个量级的越南先“松了口”。这感觉就像什么呢?就像一个拳击手,对着世界拳王叫嚣了半天,结果转身和场边的一个观众打了一架,然后宣布自己取得了“决定性胜利”。
这与其说是胜利,不如说是在“主要对手”面前力不从心时,急于寻找的一个台阶,一场服务于国内政治的“公关秀”罢了。
越南的“小算盘”,真的能打响吗?
那么问题来了,越南为什么要签这份看似“丧权辱国”的协议?
答案是两个字:投机。
在当下的国际格局中,越南一直想扮演一个特殊角色,它希望通过第一个向美国“妥协”,来换取华盛顿在政治和战略上的特殊青睐,成为美国“印太战略”中最受宠的那个仔。
这个想法很丰满,但现实可能极其骨感。
我们来看看这份协议对越南意味着什么:
出口“生死线”被拿捏:别看关税从46%降到了20%,但对于利润微薄的越南制造业(如纺织、鞋类、家具)来说,20%的关税依然是一座大山,足以让大批工厂失去竞争力,甚至倒闭。
“中间商”红利消失:过去几年,越南经济为什么起飞这么快?很大程度上,是承接了全球供应链转移的红利,其中就包括大量中国商品借道越南出口的“转口贸易”。这笔“中介费”赚得盆满钵满。现在,40%的惩罚性关税一上,这条财路基本上就被堵死了。
越南或许心里想着,可以在具体执行上耍点“小聪明”,搞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。但别忘了,对手是特朗普。他最喜欢干的事,就是派自己的经济团队直接进驻对方海关,手把手“教你做事”。到时候,想钻空子,门儿都没有。
所以,越南这笔账,里里外外都是亏的。用巨大的经济损失,去赌一个虚无缥缈的“政治信任”,这步棋,走得实在太险。
“中国因素”,是这份协议绕不过去的坎
这份协议,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个没说出口的名字——中国。
无论是40%的转口惩罚性关税,还是要求越南对美国商品零关税,其核心目的,都是想在中国的南大门“开一道口子”。
但这可能吗?我们必须明确两个基本事实:
第一,中越经济早已深度捆绑。中国连续多年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,2024年突破2600亿美元。尤其是在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(RCEP)框架下,中越之间超过90%的商品最终都要实现零关税。
现在问题来了:一边是RCEP群里的好兄弟,大家说好了一起“包邮”;一边是美国这个“群外人士”,越南你不仅要单独给他免单,还要帮他拦着群里的兄弟发货。这在逻辑上和道义上,都说不通。
第二,中国绝不会坐视自身利益受损。
如果美国商品真的通过越南这个“零关税”后门,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,那我们对美加征的关税岂不成了摆设?如果中国商品在越南被“验明正身”,然后课以重税,那中国企业的利益谁来保障?
对于前者,我们可以想象,未来从越南进入中国的货物,海关的查验力度、检验检疫标准会不会“恰到好处”地提升?对于后者,越南经济高度依赖电力,而其部分电力供应与区域电网紧密相连。我们只说一句:“希望越南的工业园区,在未来的夏天,电力供应能持续稳定。”
中国极其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,但这不代表没有底线和原则。想为了讨好域外大国而牺牲邻居的核心利益,这个头,谁也不能开。
结语
说到底,这份美越协议,从诞生的那一刻起,就注定是一场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的闹剧。
对美国而言,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,反而可能因为越南执行不力而大发雷霆,再次挥舞关税大棒,所谓的“成果”转瞬即逝。
对越南而言,它既要承受实打实的经济损失,又可能因为无法满足美国严苛的执行要求,而落得个“两面不讨好”的尴尬境地。
想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当棋手,得先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棋子。越南这次,恐怕是高估了自己的身段,也低估了中方的决心。
这出戏,才刚刚开场,但结局,似乎早已写定。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配查网-线下配资-云南炒股配资-在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