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起,中国陆军全面换装一款“战场利器”——DSS161型无柄手榴弹。 它能炸出400多块破片,6米内寸草不生,却在海拔5000米高原保持99%的引爆率。
新兵实弹投掷考核中,它让322人一天甩出420枚;特种钢弹体让破片均匀度飙升40%,价格却只有德国同类产品的四分之一。
一、拆解手雷核心战力
握在手里像个黑色哑铃,全长12厘米,重量450克,直径不到5厘米。
弹体用2.5毫米厚钢板冲压出精密刻槽,爆炸瞬间化身“金属风暴”,喷出400多枚破片,6米内无防护目标非死即伤。
最狠的是破片均匀度——DMR-1700特种钢打造的弹体,让每块破片重量差控制在±0.05克内,比老式手雷均匀40%。 这意味着破片像筛子般覆盖杀伤区,防弹衣都可能被击穿。
二、高原作战的秘密武器
在西藏某海拔5000米训练场,严寒缺氧让不少装备罢工,但DSS161引信照样“咔哒”发火。
其翻板击针引信优化了弹簧力道,3-5秒精准引爆,既给足投掷者卧倒时间,又让敌人来不及跑。
对比测试更惊人:传统铸铁手雷在零下20℃可能哑火,而它从-20℃到40℃照炸不误。某合成营官兵反馈:“冰天雪地里咬住拉环一扯就开,戴着手套也不打滑”。
三、训练场上的数据革命
2023年秋季新兵集训中,某旅搞了场“手雷马拉松”——单日消耗实弹420枚,322名新兵完成人生首次实投。
《军人共同训练纲目》明文规定:30米及格,50米优秀。结果一年兵普遍甩到35-40米,尖子兵直接砸中50米标靶。
模拟弹更是科技感爆棚。 255克重的训练弹带电子计数器,投出去就报距离:“28米! 肘部发力不足! ”
声光烟模拟系统让训练场硝烟弥漫,新兵惊呼:“爆炸声震得耳朵嗡嗡响,但知道没危险反而敢发力了”。
四、未爆弹的激光手术刀
实弹训练难免遇哑弹。 过去要工兵冒险排爆,现在一台45公斤重的iF1000S-M激光器架在200米外,射道光束就引燃残弹。
“像用放大镜点纸片,但更精准更安全。 ”保障部队士官边说边展示操作屏:“你看,连殉爆风险都测算好了”。
五、与美俄装备硬碰硬
对比测试现场,美军M67先上阵。 1200颗钢珠暴雨般喷射,15米半径全覆盖,但防弹衣能扛住部分冲击。
轮到DSS161时,破片数量虽减半,可每片动能压过钢珠。 钢板测试显示:2米内破片直接凿穿3毫米钢板。
再看俄罗斯RGN进攻雷,450枚钨合金破片威力十足,但成本够买两枚中国雷。德国DM51性能接近,单价却高达80美元——够买4枚DSS161。
六、实战检验见真章
南部战区山地演习中,蓝军躲在反斜面岩洞扫射。 红军突击组摸到崖顶,两枚DSS161顺着石缝滚进洞,无人机画面显示:破片在洞壁反弹三次,守军全员冒烟。
城市反恐演练更有意思。 当82式手雷炸出弥漫白烟暴露位置时,DSS161的机电引信实现“静默杀伤”——没有烟雾和火光,楼内“恐怖分子”直到被裁定阵亡才知遭袭。
七、为什么士兵爱用它
老兵演示投弹技巧:右手紧握弹体,左手食指扣住拉环逆时针转半圈,“咔”一声轻响后顺势扯出保险销。 “比86式的直拉环省力三成,冬天也不会卡住手套”。
外观设计也暗藏玄机。 从老式86款的“矮胖椭圆”变成修长瓜形,握感接近美军二战经典MK2。 军工人员透露:“测试时让不同手型战士投百次,最后定下48毫米直径这个黄金尺寸”。
八、生产线上的黑科技
安徽某军工厂里,机械臂正给弹体刻槽。 0.1毫米精度的冲压模具,让每条刻痕深宽误差不超过头发丝。
质检员随机抽检破片:电子秤显示2.13克、2.11克、2.16克…“过去手工浇铸的破片能差出一颗黄豆重量,现在比绿豆还均匀”。
仓库里整箱手雷印着“JK”标识,负责人拍胸脯:“出厂前每批抽三枚实爆,哑一发整批报废”。
配查网-线下配资-云南炒股配资-在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